水在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僅人體內有七成以上組成是水,
在農業、工業上皆需要使用到水資源,
然而若有的地方發生乾旱且缺水的情形該怎麼辦呢?
這時「人造雨」可能會幫上忙喔!
不僅人體內有七成以上組成是水,
在農業、工業上皆需要使用到水資源,
然而若有的地方發生乾旱且缺水的情形該怎麼辦呢?
這時「人造雨」可能會幫上忙喔!
Photo credit : Pixabay via Pexel. CC0
「天黑黑,欲下雨」,首先小編先來跟大家說明「雨」是怎麼來的。雨來自植物的蒸散作用,河海、湖泊蒸發的水蒸氣等等,受熱向上對流並凝結到一定的重量,或是隨著季風的吹拂,沿著山坡向上爬,最後水蒸氣遇冷凝結達到飽和,水滴就會下落至地面,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下雨。
不過,下雨的所需條件並不是只有水、溫度和適當的對流條件,還需要一個重要的「凝結核」呢!除了天空中的小小冰晶以外,灰塵也是降雨的一大幫手!灰塵可以幫助小雨滴互相結合成足夠降雨的大小。
Photo credit: jplenio via pixabay CC0
在正常的氣候裡,或許大多數的人認為下雨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隨著地球的氣候變遷,有些國家本該是水資源豐沛的國家,卻面臨了乾旱的困境。為了解決這項問題,科學家們找出了新的降雨方式,設法透過各種方式,在雲中加入催化劑,以提高降水效率,因此就有了「人造雨」!所謂人造雨,就是人為加速降水發生的過程。
Phpoto credit: TonW via pixabay CC0
常見的方式為種雲(cloud seeding),種雲就是在雲中添加適當大小與數量的粒子,促進雲中水滴或冰晶的成長,以增加雲水降至地表的機會。依雲種類型有分兩種:「暖雲種雨」、「冷雲種雨」。
暖雲是指雲內溫度大於攝氏零度以上的雲朵,反之冷雲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兩種造雲方法不一樣,其實在暖雲裡面已經富含很多小小的水滴,因此我們只要噴灑大量的小水滴,或是設法讓吸水性粒子進入雲中吸收水氣,例如氯化鈉(NaCl)也是很好的凝結核,這些都可以增加雨胚的數量,進而增加雨滴碰撞成長的機會。
而冷雲造雨方法很多,最常見的造雨方式是使用乾冰(CO2)或碘化銀(AgI),乾冰直接強迫水蒸氣降溫,讓過冷水滴轉變成冰晶,透過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成雨,碘化銀則是非常有用的凝結核。
造雨可從空中或在地面上施作。常見的空中施作方式為運用飛行器,在適當高度潑灑清水、乾冰、鹽粒等,或掛載燄劑在雲下燃燒;而地面的施作方式,則是在即將下雨的雲層來臨前,在地形迎風面等有利的位置上燃放燄劑,藉由自然的力量將催化劑送進雲中,以催化降雨的過程。
Phpoto credit: yosomono via flickr . CC BY 2.0
另外在近幾年,有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建議,所謂的「人造雨」只不過是在原本就會下雨的情況以及環境下,設法多下一點或是加速下雨情況而已,並不是在晴空之下創造出雨水來,為了避免詞義上的錯覺產 生誤導,開始務實地推動將「人造雨」改成「人工增雨」
看完了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人造雨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下次如果明明是好天氣你卻看到某處正在下雨,不妨注意一下是不是有人正在造雨?
By 喜歡下雨的C小編
延伸閱讀:
下過雨的神秘味道,哪裡來?
不必聽天由命,用「細菌」控制天氣
參考資料:
http://fhy.wra.gov.tw/PUB_WEB_2011/page_html/RainQA.html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6075
https://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me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