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蝗蟲是民國時代的小吃美食,
因為蟲蟲帶有豐富蛋白質,
而近期有許多國家面臨大批的蝗蟲壓境,
為何不將牠們作為食物呢?
原來可不是每款都能成為美食!
因為蟲蟲帶有豐富蛋白質,
而近期有許多國家面臨大批的蝗蟲壓境,
為何不將牠們作為食物呢?
原來可不是每款都能成為美食!
photo credit : Wiktor Kettel .via Flickr. CC BY-NC 2.0
蝗蟲,全世界約有12,000多種類,台灣又會稱為「蚱蜢」或「草蜢仔」,有綠色、褐色及黑色,會以強而又力的後腿跳躍,並且會利用後腳腿節及前翅徑脈基部磨擦產生聲音,部分品種會擁有翅膀。
我們來聊聊,為什麼不能將這次的蝗災吃進肚呢?
蝗蟲可分為主要兩類,獨居(Solitary locusts)與群居(Gregarious locusts)。
獨居的蝗蟲是草綠色的,以強而又力的後腿跳躍移動,許多鳥、雞鴨類會將牠作為食物,許多國家亦會將牠做為小吃美食,經過烹調後(據說)多汁美味。但當環境氣候改變、數量繁殖過多,造持資源及食物不足,為求生存就會轉為群居性。就像吃了無敵星星一樣,牠們的體態會成長30%,顏色會逐漸轉為黃褐色,翅膀加長,肌肉成長,並開始以群聚並快速的移動尋找食物。
左 / photo credit : Bill & Mark Bell via Flickr. CC BY-NC-SA 2.0
右 / photo credit : chrisstone2010. via Flickr. CC BY-SA 2.0
右 / photo credit : chrisstone2010. via Flickr. CC BY-SA 2.0
中國曾在2019年發表過期刊研究,指出群居性的蝗蟲,除了外觀會改變,當牠們遇到危險及刺激時,體內會將苯丙氨酸(C9H11NO2),轉化為苯乙醛肟(phenylacetaldoxime),並快速的分解為苯乙腈(C8H7N, PAN;Benzyl cyanide),產生味道警告敵人,若更進一步受到攻擊,會將苯乙腈轉化為具有毒性的氫氰酸(HCN),以便防禦保護群體的作用。所以若人類要吃群居性的蝗蟲時,可能會造成既不好吃,又有中毒的風險。
而這次蝗災最主要的品種是「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牠們主要生活在乾燥的非洲、中東和亞洲。以科學家預估,沙漠蝗災可以威脅到近全世界十分之一的經濟生計並會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因為一隻蝗蟲一天可以吃下跟自身體重相等的食物,最糟的是,蝗蟲非常不挑食,不僅吃植物、樹皮,也會吃布料、亞麻、羊毛、絲綢、皮革等。
沙漠蝗蟲就有如名字般,越是乾燥的氣候、搭配適當溫暖又濕潤的植被,繁殖能力越高、行進速度也越快,唯一的自然天敵只有即時的大雨,因為當下雨時,牠們的翅膀會因過重而無法揮拍,進而在地面上饑餓死亡。因此牠們會透過遷移,去保護自己、也去尋找適當的繁殖之地及食物。許多國家會定期噴灑農藥,得以控制住數量。
photo credit : Niv Singer via Flickr. CC BY-SA 2.0
目前因為氣候暖化,造成蝗蟲的蟲卵孵育率提高,因此才使許多國家正面臨蝗蟲危機,雖然台灣近年都沒發生蝗蟲危機,但另類的<蝗蟲美食>也要記得要慎選才能吃對品種,吃的健康!
另外有趣的冷門知識是,日本有名的特攝片<假面騎士>部分的主角,竟然是以蝗蟲作為發想造形!(笑)
By 還沒吃過蚱蜢的Ivy小編
延伸閱讀:
未來食物- 吃蟲蟲救地球!
小心!隱翅蟲裡的隱藏毒液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invertebrates/group/locusts/
https://whyfiles.org/shorties/276locust/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eaav5495
http://english.ioz.cas.cn/rh/rp/201901/t20190124_20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