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許多廣告宣稱,
「使用的雞肉是台灣土生土長,沒有施打生長激素」
但是你知道嗎?
只要是雞,都不會被施打生長激素!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快來看看吧~
「使用的雞肉是台灣土生土長,沒有施打生長激素」
但是你知道嗎?
只要是雞,都不會被施打生長激素!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快來看看吧~
photo credit : Cloudtail the Snow Leopard via Flickr. CC BY NC ND 2.0
台灣約1963年引進白肉雞,最初需要飼養約8週才能達到2公斤的販賣標準。而經過幾年育種技術不斷改良下,目前最常在超市看到的白雞只需要5~6週就可以收成。也因為生長速度比起以往快很多,因此就有許多長輩以訛傳訛之下,誤以為是因為雞有被施打了「生長激素」才促使雞能夠快速的生長,但其實飼主們並不會施打喔~ 為什麼呢?
雖說在人類醫療界中是有「生長激素」的藥物,但市價大約為$400元/針,可是一隻白肉雞的批發價約$100元,若真的施打生長激素,那完全是虧錢的生意呀!
除了成本不符合之外,生長激素分子構造組成是蛋白質,雞隻的胃酸鹼值正常約在1.4左右,此酸性環境可讓蛋白質變性,將蛋白質分解成更小的分子 - 胺基酸!這些胺基酸並不具有生長激素的功能,只剩為營養價值而已。
photo credit : Matthew Willis via Flickr. CC BY-NC-ND 2.0
另外先前也有流傳雞被打針的影片,因此許多人更是認為就是在給雞施打生長激素!但
那個其實是在給小雞打疫苗啦~(就像人類嬰孩時期也會去打疫苗的道理是一樣的!)
雞會被施打馬立克疫苗、新城雞瘟疫苗,這些疫苗就等於是傳染病的預防針,讓雞能夠產生足夠的抵抗力,阻止疾病的發生!但其實每隻都要注射疫苗是非常的費時費力,所以現在也會用噴霧或是飲水口服的方式替代。
photo credit : Neil Barnwell via Flickr. CC BY-SA 2.0
而雞生長速度變快的真正原因是與「育種技術改良」、「飼料改善」以及「飼養環境」有關~
1.育種技術改良
人類會因為遺傳影響一個人的身高,同樣的雞也是!1963年台灣引進的白肉雞,起初需要飼養8週才能達到上市標準<2公斤>,但經過50年來的精英挑選種雞配對,且降低不好的基因比例,控制近親交配等,讓雞的健康率提高。目前白肉雞主要有三個品種:愛拔益加(AA)、樂斯(Ross)和科寶(Cobb)。
2.飼料改善
以往農民都是以放養吃草、廚餘餵食雞,但透過食物加工技術的改善,添加適量的營養讓雞長的更好!台灣白肉雞的飼養會以2-3期的方式,分別供應不同周齡的雞,例如剛出生的雞吃粉末飼料並添加維生素及魚粉;21天後就可餵食粗玉米並添加礦物質及胺基酸等。
3.飼養環境
有別於以往的鐵籠飼養,目前利用水廉式密閉負壓原理雞舍,雞舍會控溫在27度左右,使雞的情緒能夠保持穩定,同時達到良好的生物安全,讓雞能夠穩定生長,並生產出衛生安全的的雞肉產品。
photo credit : Danganhfoto via Pixabay CC0
簡單來說其實只要讓雞吃好、住好,就可以健康的成長!看完了編編的介紹,相信可以破解雞被施打生長激素的這個謠言。
另外想要吃得更安心,也有相關的認證喔!
認證標章有以下三種: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CAS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標章
photo cred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